房子不能炒,那么房地产该做什么?

文 / James Tong


有一个问题,是老外们总想不明白的,那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有钱?”


他们原本非常喜欢中国游客,中国人在世界各地买、买、买,每一个都好像一台带足了钞票的移动购物车,把买到的东西源源不断送回中国,不但自己用,也帮没出门的朋友买,很多人更顺手做起了"电商"生意。


可是中国人越来越多,而且越买越大,公寓、豪宅、农场、海岛...老外面对这么强大的购买力终于害怕了,于是埋怨中国人把房子炒贵了,令他们年轻一代买不起房子,并想出各种手段来限购不动产。新上台的新西兰政府刚刚宣布,不再允许外国人买现房。这针对的主要就是中国买家。澳洲人其实也是弄不明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上周四,受澳洲瑞信银行的邀请,我听了陶冬博士的一堂课。他的演讲就是从解答这个问题开始。


那是很震撼的两张图,在大城市广州两边高楼大厦的宽阔街道上,2016年国庆长假的第二天,摆开了1500围的“回迁宴席”。这里原来是一条村,因为城市化征用土地,拆迁了1496栋房子,村民搬走后获分配4032套回迁安置房,按目前的房价来算,宴席上的每一户都是千万级别的富豪。不少中国人,是因为类似的事件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这事虽然值得举杯庆祝,但所有人,包括中国政府都知道,这不可持续。



陶冬博士是谁?他是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亚太区私人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副主席,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对世界经济的分析,他一向以观点独到、言论犀利著称。


2013年,陶博士曾在巴西作了一次演讲,预测矿业繁荣的大周期已经结束,这一讲,把巴西的矿业股市值刷走了5%,主办方要专门派一个保镖护送他去机场。


陶博士这次用两张图就把澳洲的老外折服了,隔天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发表了关于他演讲的文章。但老外们并不知道,陶博士历害的地方在于,该图片事件发生的前三天,2016年9月29日,他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房地产,我错在哪里,政府错在哪里?》


他说:“作为经济学家,笔者曾经提过小阳春,但是根本没有预见到这轮房价的飙升。我错在哪里?错在将房地产按居住属性进行分析,看房屋库存、土地供应,看收入增长、人口结构。其实此时此刻的中国房市,那些因素都不重要。今天中国房地产,分析的切入点应该是金融属性,而非居住属性...


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且看数据:在1990年,日本房地产总值相当于本国GDP的200%;在2006年,美国房地产总值相当于本国GDP的170%;今天中国房地产总值相当于本国GDP的250%。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的房地产总值,已经相当于美国整个国家房地产总值的七成...”


一边是政府推行宽松的金融政策,发放巨额M2贷币,但是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好的企业不愿举债,资金只有爆炒房地产;另一边是,在城市化政策红利下,不少人得到了巨额的财富,然后又被诱导入房产市场,让泡沫迅速膨胀。


虽然当时的他,只是纠正自己曾经的错误,没有下结论这就是“最后的盛宴”,但后来这一年的发展,证明他是判案如神。


现在还有很多人,包括规划房子的,建房的、卖房的、买房的,和评论房市的,还习惯于用居住属性来分析房市的走势,那么他们肯定读不懂习大大所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用意,而他们对未来房市判断的错误也将继续。


陶博士的演讲还解答了另外一个问题:“房地产之后,中国靠什么拉动经济?”


他给出的答案是靠“消费”。九〇后的中国人,有38%是“月光族”,36%会过度消费,只有26%会为未来储蓄。他们是注重体验的一代,讲究享受,喜欢生活中的各种时髦小玩意,喜欢虚拟现实、“王者荣耀”。


怎样才能赚到这些中国人的钱?陶博士认为,澳洲人现在光卖牛肉、奶粉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多动脑子,提供创新的玩意。 澳洲这么优秀的自然环境,既然他喜欢,那么其他中国人也会喜欢。


房子的金融属性如果被无限放大,是任何政府都受不了的,但从”消费“角度出发,把“住”的功能做到极致,这无疑是启发了一条新思路。


在Airbnb, Big Data,AI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状况也深刻地改变着,房子的社交属性,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而我们旧一套功能分区规划理论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上下班的时间大家堵得都动不了,下班后CBD又基本变死城,这不是5G时代该发生的事;对房子的设计我们习惯于以睡房,厨房等私人空间为中心,没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让社交、工作融合一起,让空间更有效率、让创意随时发生...


“房子应该用来住”是一个改变中国、并且对世界经济格局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即使不是为吸引中国人,让房子更有趣味、更贴近未来的生活,显然是不会错的。人们选房的标准,衡量房子价值的体系,也会随之改变。


作为市场经济的澳洲,不太可能象中国那样,一声令下就转换轨道。但是“房子不能炒,那么房地产该做什么?”也同样值得思考。对如何解决”房子的可负担性“问题,中国已经开出了凌厉的处方,我们不确定的是,会往这个方向走多远,但它肯定将拉动澳洲政策制定者的思维。


变局已经开始。


    

作者:James Tong

澳房汇出版人,澳中第一产业理事会主席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