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人一有钱就移民”的态度和做法?

回答移民问题这么多,却很神奇的发现没有单纯从金钱角度的探讨。
我们探讨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食品安全,那么金钱角度呢?
高净资人群为什么移民?他们都在进行什么样的资产配置?
已邀请:

高天

赞同来自:

题主说的这个题目本身,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中国人一有钱就移民」这句话本身看起来非常奇怪。

首先「一……就……」一般是表充分条件的,虽然我们在日常说话乃至行文的过程中,对语言的逻辑要求没有数学上那么高,但是至少要大概率符合吧?比如「春天一来,花就开了」。这就很符合逻辑。那么根据胡润的《2015移民白皮书》(up.hurun.net/Hufiles/20),在受访的身家至少1000万的富豪中,有12%的人承认自己拥有外国国籍或外国永久居民身份。我们且不讨论拿到绿卡这件事算不算移民,就按这12%的数据,是不是用「一……就……」有些不合适?还有88%的没选择移民的中国富人就这么被代表了么?这个说法的倾向性太强了。

「中国人一有钱就移民」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那么「中国有钱人的移民概率比穷人高」很可能是正确的。不过这不说明任何问题,认为有钱人的选择本来就多。「中国有钱人买Gucci包的概率比穷人高」,「中国有钱人吃鲍鱼的概率比穷人高」,「中国有钱人做大型慈善的概率比穷人高」,这些都很可能是对的。选择多,那多出来的那些选择当然概率高,和没说一样。

那「中国人」这个概念就准确么?把「中国人」单独拿出来,与「其他国家」的人分开,体现出了中国的某些特质?这是美国移民局的一个饼图(Largest U.S. Immigrant Groups over Time, 1960-Present),体现的是美国从1960年以来,不同时期接受的移民数量。可以看到,即便是2015年,中国人移民的总人数也并不占绝对优势,如果考虑到人口基数(中国百万富翁的总人数全世界第六(credit issue,bcg的数据是家庭总数第二,但是这个家庭比credit issue的总数还多),总人口数就不说了),中国人移民的比例明显不算夸张。移民大国加拿大也有类似的数据(Facts and figures 2013 - Immigration overview: Permanent residents),我们看到在加拿大中国终于牢牢占据了移民总人数的头名,然而这说明问题么?隔壁的印度显然比例比我们高不少。一直往下数,基本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比例都并不比我们低。再近一些的澳大利亚(3412.0 - Migration, Australia, 2014-15),数据也是相似的。

没错,中国确实是一个人口输出大国,然而中国也是个人口大国啊。盲目地说什么「中国人一有钱就移民」,显然是完全没过脑子的判断。最后我们来看看到底中国的移民数量是不是那么多好了。数据来源于pewglobal,原始数据来源于UN,应该是做了可视化的处理(Origins and Destinations of the World’s Migrants, from 1990-2015)。配合人口数据(prb.org/pdf16/prb-wpds2)和Credit issue的十万资产/百万资产人数数据(publications.credit-suisse.com),总结部分数据如下:


这张图的纵坐标是这个国家移民人数(即生在本国,现在不在这个国家的人数)和三个数据的比例关系。蓝色是总人口数每一千人,有多少人移民。红色是移民人数和十万资产人数比例,橙色是和百万资产人数比例。由于各国数据差距比较大,纵坐标采用了指数坐标,大家要意识到上面的数据差别是非常大的。

从这个图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数据并没有明显的偏差。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富人稍微倾向于移民,而相比于墨西哥菲律宾印度这种国家,我们的数据要小非常多(注意指数坐标)。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们看到的所谓「中国人一有钱就移民」,不过是有能力的人选择更好的环境发展和生活而已。和中国无关,和中国的富人也无关。中国现在的移民形式,和中国这个国家的国力和民生水准总体来说是相匹配的,并无特殊之处。

屠苏

赞同来自:

富人不会仅仅因为"原罪",就要移民。我们还可以再深入一点来看。

人的行为,其实会偏爱确定性。

确定性是什么呢?每天太阳照常升起,这就是确定性。确定性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比如让你选择,再不能对换的情况下,你更愿意每天获得10块钱,还是每天获得10块钱的彩票呢?显然,大多数更愿意获得确定性的收入。即使10块钱的彩票可能获得更多的收入,但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让其失色不少。

因为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确定性就成为了稀缺,确定性就有了价值。

每天获得10元彩票的同学,可能更愿意将彩票折价出售,比如宁愿8块钱卖出手里的彩票。这中间2块钱的差值,就是确定性的价格。

这样的事例,在人类的行为中是普遍存在的。

你我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医院排队做B超的时候。一共有500个号,大家都按照医院分配的号码顺序就诊,我拿到了第300号,我们心里充满无奈,但也只能摊摊手继续等待。

假如,医院根本不分配任何号码,而每个B超室都是按照抽签确定顺序,而且抽签规则也是随时更改,那么我们就不会那么平静耐心的等待了。我们会一直提心吊胆的,注意着每个B超室门票的一举一动。

假如,有两间一模一样的B超室,分别采用这两种规则,你更愿意去哪一间呢?

大多数人肯定更倾向具有第一家B超室就诊。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到工资低的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意去工资高的私企。因为,事业单位稳定呗,这个"稳定"本身是有价值的。

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这个国家规则制度越精细,人人都遵守法律,按照规章办事,人们就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反之,这个国家的潜规则越多,话语禁区越多,法制越不健全,人们面临不确定性就越多,人们就很难有安全感。

所以,普通打工者或年轻的创业人员,更愿意来到更讲究规则的上海,深圳工作和创业,而不愿意去自己的老家,比如东北。

富人也是如此,只不过富人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甚至可以移民海外,到制度规章更精细的法制化国家。

刘易杰

赞同来自:

小的时候我嘴馋,尤爱吃冰棍儿,都是插根棍儿塞冰箱一冷冻,五分钱一根,有奶的一毛。后来就有了冰淇淋,第一次吃简直震撼到三观崩坏,奶香浓郁,好像舌尖上爆炸了一只奶牛。冰淇淋呢,就贵一些,一块五、两块一根。

再长大点就学会了挑牌子,身边的小伙子卯足了劲儿攒钱请妹子吃哈根达斯,一百块钱两个球,这吃的真心不是冰淇淋,是爱情。出国之后,才发现哈根达斯也不过就是个超市快消品牌,一点也不高大上。这更大的世界,远有比哈根达斯更高端更好的冰淇淋。

其实每个人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也都会发现,对于产品服务,都经历过类似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单选到多选,从独家供应到多方比较的过程。

我认识的朋友,有人好烟,一年下来抽下去的烟顶我一年的工资,买雪茄,家里有专门的恒温箱,把雪茄“养”着。有人好茶,没钱的时候靠立顿茶包也能过活,后来有钱了,几千上万一饼的老普洱收来喝。还有的爱酒,爱表爱车,收镜头,收集邮票纪念币啥的,都是一个路子,有钱了,就升级,买好的买贵的,买之前买不起的。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产品和服务,都有自己的门槛,绝大多数的门槛,都是价格门槛。你能迈过的门槛越高,能选择的就越多,自然有更好的东西,等着你去消费。

再回来看这个问题,一个由国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果也是市场化的话,你愿意花多少钱去买更好的?如果再加上自然环境,法制程度,资本安全,隐私保护,信息自由度,周围的人当中傻逼浓度……这些,全都打包到一起,如果“生活”被摆上货架,你觉得值多少钱?

归根结底,一有钱就移民,跟我钱多了买更贵的冰淇淋,小姑娘们有钱了升级化妆品一个道理。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绝对有人一年赚几千万依然坚持用大宝SOD蜜的,但普遍还是奔着莱珀妮,赫莲娜去的。

网上谈论移民的时候总有种奇葩风气,就是老是爱拔高,扯上民族大义,爱国主义啥的。其实没那么玄幻,之前反日游行砸日本车,朋友圈盛传什么今天买日本车明天自卫队的子弹就是你资助的,韩寒写了篇文章,里面说其实普通人买车的时候哪儿特么考虑是该给自卫队买子弹还是给解放军买子弹,都是考虑性价比,舒适度,不废油,好维修。同理,移民不移民,也没那么多高大上的考量,移民了之后活在海外一样是考虑柴米油盐,子女上学,投资买房,护照好不好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

之前看了一部关于澳洲移民的纪实片——《陈静日记》,就冲刷了我们对有钱人移民的看法。这节目有一期讲的是四个移民富太太的真实生活,她们在国内谁都是个顶个独当一面的,但都缺乏海外独立生活能力,最后选了投资移民的路。你以为她们有钱了就去享受国外的美好生活,从此纸醉金迷逍遥自在,然而现实却啪啪打脸,生活这东西,从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让人感慨的,是面对在异国他乡重新起步的艰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永恒不变的人性光环。

所以,真要想了解移民了的人是怎么个活法,多去看看这类纪录片。少臆测,少猜想,你会发现有钱没钱,移民了之后也都有各自的活法。只是有些人张嘴吸的是霾,有些不用吸,为了少吸两口霾,人家花得起这钱而已。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