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博士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一个澳洲国立的博士生透露,他的白胡子教授带的8个学生有5个中国人。而且中国本科学生这么多,澳洲博士是否要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学生,无力搞科研。这个老师带5个,那个老师带6个,中国博士是不是太多,在澳洲学习还能有英语交流的环境吗,会不会存在混华人小圈子,聚会吃火锅唱K,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有博士生,就有中国老师。这些博士生,每年回国要不要给老师从国内带烟带酒?每天花多少时间做饭?周末是不是拿着小推车去菜场买鱼拍西瓜?有没有父母过来陪读,无所事事,在家里做包子卖的?

已邀请: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谢邀

这是钓鱼问题么?如果是,well, God bless you. 如果不是的话,你想太多了。

还有,虽然我同事基本都是PhD、PhD students和PhD candidate,但我不是PhD,邀请前还是看一眼资料比较好吧。

Review-Renew

赞同来自:

我虽然已经毕业出局,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也很想回答你。

USYD的PhD在读生的情况,跟Honours Degree的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当中很多人,每天都要专注在编程、分析、写论文,有时候还要帮导师代课做tutor。

有的还要自带食物,用学校的冰箱,用学校安排的电脑和办公桌办事。

周末有空就去打个球、游个泳。

我看没什么不同,都是很一般、很平常的吧。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感觉是由某个中文ppt的话题yy出来的问题。

利益相关,在下是某中文ppt事件莫名中枪的学校的莫名中枪的学院的PhD在读学生,前来解答一下。

一个澳洲国立的博士生透露,他的白胡子教授带的8个学生有5个中国人。而且中国本科学生这么多,澳洲博士是否要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学生,无力搞科研。

澳洲上课有两种,一般是每周2-3个lecture+1个tutorial。教授教授lecture,tutor(助教)教授tutorial。教授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是每周上完lecture后,辅助助教进行tutorial的教学。假设某教授一个学期教两门课,每门课每周6小时的lecture,辅导助教1-2小时,准备lecture时间3小时,那么教授在在教学方面每周花费时间大约为一天24小时(更别说教授每年都教相同的内容,准备时间几乎可以大量减少)。那一周还有6天时间呢。

他的白胡子教授带的8个学生有5个中国人

难道教授带学生就不是搞科研?这些学生不是PhD就是honours学生,每个都是对学术研究有兴趣跟着导师做项目,这些不是科研是什么?

这个老师带5个,那个老师带6个,中国博士是不是太多,在澳洲学习还能有英语交流的环境吗,

首先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可以带学生,也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带那么多学生。这从另一方面体现文中提及的白胡子老师在学术上的厉害,以及有那么多学生肯跟,他在道德上和人格魅力上也肯定不差。其次,教授不是中国人不会中文,学生是哪国人不是都要用英语交流?就算教授是中国人,带的学生是中国人,整个学院学校还有各种各样来自不同地区国家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一样需要用英语。更何况无论中文英文还是日文法文甲骨文都只是语言而已,都只是为了表达,更重要的是交流的内容和思想。

会不会存在混华人小圈子,聚会吃火锅唱K,无法融入白人社会?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活方式,你可以选择混华人圈子,也可以选择和白人出去club喝酒。重点不是对方的皮肤颜色,重点是性格是否相符,是否玩得到一块,兴趣是否一致,思想是否在同一个高度。

有博士生,就有中国老师。这些博士生,每年回国要不要给老师从国内带烟带酒?每天花多少时间做饭?周末是不是拿着小推车去菜场买鱼拍西瓜?有没有父母过来陪读,无所事事,在家里做包子卖的?

还是一样,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活方式。在国内有人送礼,也有人不送;有人餐餐在家煮,有人天天在外吃;有人周末拖车上街卖菜,也有人在家睡大觉;有人上学有父母在旁相伴,也有人与父母相离甚远。不过是换个地方而已,都是人组成的社会,本质上的多样性依旧存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