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云石
赞同来自:
最近两年,舆论场上来自澳大利亚的对华“不和谐”声音很有点多:从总理特恩布尔的反华言论,到澳网公开赛使用某中国产矿泉水的狂喷,土澳无分朝野官民,尽有举国“反华”之意。
虽说舆论场上爆点的形成,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土澳对华之敌意和戒备,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而是长期存在,并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而相应的不断放大。
当然,要说的话,土澳对华心存敌意,本身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整个西方世界,从根子上讲,对华都存在这种情绪。但美欧至少还披着层温情面具,骂的同时,至少也会带着笼络乃至吹捧——真假且不论,但这两面手法还是做到位了的。
但土澳则不一样,它的反华情绪流露,可以说是赤裸裸不加掩饰的。甚至哪怕在其经资源型济高度依赖中国的情况下,依然不能阻挡一边从中国手里赚钱,一边嘴上对中国开炮。
为什么土澳的反华情结,在西方国家中如此的别具一格?
有人说这是土澳人粗鄙,乃流放罪犯之后代。这个话,怎么说呢,是罪犯之后不假,不过算起来,北美白人的祖先,也同样是在欧洲混成狗的下九流之后,档次也不比罪犯好太多;甚至英法本身,当年也是尊贵的罗马——拜占庭人眼中的蛮夷。所以这种出身鄙视链条,只不过是戏谑而已,开开玩笑无妨,当不得真。
土澳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华心态,其实另有原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澳人之所以如此,其实与澳大利亚本身的地缘环境直接相关。
首先是地缘格局。土澳可以说是所有白人西方国家中,与中国地缘关系最紧密的一个。首先在直线距离上,澳洲与中国的距离,就要比北美和欧洲近上许多。而且土澳与中国本土之间,又有东南亚板块作为纽带和跳板。这种情况下,中国影响力拓展至土澳,至少从地缘角度,远比拓展到欧洲、北美要容易的多。
这事儿搁在中国弱小,或者苦练内功的阶段,倒也问题不大。但随着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地缘影响力释放的力度也日趋加大,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的恐慌在所难免。
当然,如果澳大利亚实力够强,那也无所谓。但土澳地盘虽大,人口却只有2000多万,人口基数决定了,土澳虽则富裕,但实力绝对算不上强——用来恐吓下一般国家倒是足够,但面中国这种世界级地缘大国,无论从哪方面都显得不够看。
不过话又说回来,西方国家也不尽是大国强国,像欧洲,归入西方世界序列的小国就有一大堆;北美的加拿大,国情也跟澳大利亚差不多。但它们为何就没有像土澳那么极端呢?
这其实也是因为,土澳自身地缘格局太过孤立。加拿大身边,挨着一个大美国——有美国护着,没人敢打它的主意;欧洲小国虽然自身小,但总量多,再加上英法德这三哥二流土豪,大家一起抱团,力量照样大的吓死人。而土澳就不行了,孤零零的摆在南太平洋,周边相同文明体系、相同人种,可视作天然盟友的国家,只有一个比自己更弱的新西兰。这让它在面对中国影响力的南下时,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虽然澳大利亚可以通过政治上与美国以及欧洲结盟,来获得后者的安全保障。但美欧毕竟在地缘上与澳大利亚极端疏离,至于中国,地缘实力和影响力不逊于二者,与澳洲的地缘关系却更近。这意味着,一旦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澳大利亚的这些域外盟友,恐会因地缘上的相对疏离,而越来越不足以协助其“抵御”应对来自中国的持续增长得所谓“威胁”。
盟友有可能因地缘关系的原因而渐居下风,而土澳本身的实力有十分有限,与中国差之万里。这种情况下,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增强,就不可避免的被土澳人视作潜在威胁,心理上的恐慌以及衍生出的敌意,自然也比与中国地缘距离更远,自身整体更强的北美和欧洲板块西方国家民众要来的猛烈的多。
而且,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土澳人民在事涉领土、主权等方面时,心理上要更为敏感。
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与土澳特殊的自然禀赋以及自身国情密切相关。澳大利亚地域辽阔,全境陆域面积高达761万平方公里,居于全球第六位,且比位居第七的印度大了一倍还不止。单从面积来看的话,澳大利亚完全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资格。
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地域辽阔,但澳大利亚经济总量却并不是太高——总共只有1.2万亿美元(2016年数据),位居世界第十二位。虽然这个数字也同样漂亮,尤其是以人均来看,更算得上是顶级发达国家,但以面积来看的话,这个数字其实就很差劲了——毕竟面积上与它大致处于同一等级的中、美两国,都已迈入十万亿大关。
澳大利亚的单位面积GDP为何如此之低?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国土气候极端干旱,难以有效开发。如果澳洲可开发土地的比例能达到中美这种程度,那澳大利亚也不至于坐拥730万平方公里土地,却连个二流大国的江湖地位都勉勉强强。
只不过,这里有一个变数:土地可开发程度的高低,除了取决于于天然资质外,也与人类文明发展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与前者恒定不变不同,后面的这个条件是可变的,而且会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同步增长。
澳大利亚本身国力的发展,就是这种技术进步的最佳体现。当年澳大利亚初被发现之初,不过是个毫无价值的不毛之地,所以英国人将其殖民后,也基本上没有有效经营的打算,而仅仅是当做流放罪犯之地。但随着人类文明形态向机器化大工业的迈进,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逐渐显现出了价值;而科技的发展,更使得人类具备了对其开采和运输。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咸鱼翻身,靠贩卖资源,一跃成为资源土豪,从一个不入流的屌丝,成功挤进二流大国之列。
虽然现在,对这块干旱大漠的开发,依然主要局限于采矿业和少部分的农业。但随着人类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海水淡化、沙漠改造等前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旦这种技术进步突破了临界点,那么澳大利亚的这些干旱国土,就会出现大规模工农业开发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还会随着自然环境改造技术的不断成熟而不断提高。
可以想象,7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怕就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能够进行大规模工农业开发,其所释放的潜力也将是十分惊人的!凭着这份天然资质,澳大利亚完全有可能成长为新的超级大国!
当然,这些只是畅想而已。现在的人类科技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但是从趋势上看,随着科技的发展,澳洲的这种开发价值提升似乎又是势在必然——无非是程度高于低、时间早与晚的问题。
这对土澳人民来说,本来是个大好事。但欣喜之下,也有隐忧:
首先,澳大利亚现在的国力相对较弱。如果澳洲本身价值有限,那外部势力未必会对它特别上心;但以它二流末大国的综合国力,却守着这么一片极具潜力的大陆,这等于是一个巨大的金元宝,搁在一个小孩子手上——这就意味着风险!
当然,风险不风险,也得看对象是谁。当面对印尼之类本身体量较小,现实国力也十分孱弱的三流货色时,澳大利亚尚有能力和信心抵御;可如果中国影响力拓展至此,澳大利亚再想抵御,就十分艰难了。
其次,澳大利亚人口太过稀少。澳洲全境人口不过2300万,而且由于已进入发达国家序列,所以出生率也算不上高。
这就有了麻烦:如果有十分强大的外来势力觊觎,以土澳之力,严重缺乏抵御之能——而中国,无论从综合国力、地缘关系,以及政治制度来看,都符合土澳人民心中的强大外来威胁标准。如果让这样一个强大且高度集权的国家,将影响力深度渗透进澳大利亚,现有的土澳人民必然会被边缘化。
而退一步说,在土澳开发价值凸显后,就算外部势力不强行进入,但在资本的驱使下,土澳自身也会有大规模开发的需求。由于土澳自身人口数量和增长率有限,免不了会有大量人口流入——而无论从哪方面看,这种人口流入,都会是以东亚黄种人为主。
作为一个白人占绝对主体的西方文明国家,土澳人自然要确保自身人文特质和文明主导性。大量黄种人的进入,本身就是对土澳白种人的一种巨大威胁。
再退一步说,如果这种引入的外来黄种人,背后缺乏强大势力支撑,而呈现出孱弱甚至一盘散沙之态,那么虽然澳洲人种多元化不可避免,但土澳白人依然可以凭借地主优势,确保自身依然处于社会结构金字塔的顶端——别说像美国白人那样居于社会中高层了;他们甚至可以像海湾阿拉伯土豪国那样,连公民权乃至居民权都不用给,简单雇佣一帮廉价劳动力给自己干活,干完就打发他们走就完了。但如果这些外来黄种人背后,有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多的国家和文明体系,那土澳还想玩这手,就基本上不大可能了。一旦这些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并落地生根,依托他们本身的人口规模优势以及外部的强势文明支撑,他们就存在喧宾夺主,成为澳洲新主人的可能——当年白人将毛利人边缘化的历史,就有可能再度重演。
考虑到澳洲全境不过2300万人,却有着730万的广袤疆土,就算外来人口不抢白人的现有生存空间,但在新开辟空间的争夺上,他们势必会占到明显优势。再考虑到澳洲现有生存空间其实十分狭窄,新开辟空间在量级也势必会对旧空间形成碾压。那么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澳洲的主流人种及文明形态,的确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这自然是土澳白人难以接受的。他们当然希望澳洲有一天能充分开发,但他们绝不能接受自己对澳洲主导权的易主。而中国,由于地缘关系的接近、综合国力的强大以及人种、文明形态的迥异,在土澳白人眼中成为最有可能对自己未来产生威胁的对手。这种情况下,土澳白人在心理上对中国的恐慌和敌视,也就难以避免了。
那么,对于土澳白人的这种心态,中国该如何应对呢?中国有没有办法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同时,改变土澳人的这种态度?
答案当然是有的。而且非常简单。关于这一点,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君,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1803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君海外风云系列原创文章。
匿名用户
郭果
前几天,澳洲微报报道了一个澳大利亚记者去中国上海采访的新闻。问道一名上海市民对澳大利亚的看法时,他说,他们(指澳大利亚人)可能有点种族歧视的味道。普通市民对澳大利亚的理解真的对吗?对华人的歧视真的存在吗?
1、歪果仁真的歧视中国人吗?
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崛起,澳大利亚对华人的关注程度一直在上升。我在墨尔本大学就读国际关系专业,其中“全球化下崛起的中国”,“崛起的亚洲”,都是非常热门的专业课程,无论是本地学生或者是老师都对中国议题非常感兴趣。
在一节课上,老师曾抛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
21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究竟该选美国当盟友还是中国当盟友。当地大多数同学都投票选中国,因为在他们理解里,相比起美国,中国是一个对外更友好,更有亲和力的国家。
当然,我身处的高校环境,很可能给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造成偏见。我能说的只是,受过教育的年轻澳大利亚人,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是相对友好的。
去年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曾出现过反华标语,事后学校立马作出回应,清理了反华标语,并立即发表声明,表示对校园内发生的歧视事件零容忍,并且委婉地表达了对于中国学生的歉意。
不少得知此事的国外同学,还表达了对于此事的愤怒,并且坚定地和中国同学站在一起,反对校园歧视。
不只是国际关系专业,在澳洲高校里,商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中国学生的比例能占到全体学生总数的80%以上。
一位教育专业的教授曾经说:“看看我们的教育类排名,全球前十,再看看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中国人。我们的专业能保持这样的成绩,中国学生是主力军,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学校和专业才欣欣向荣。”
除了高校以外,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更是渗透到了幼儿教育。在澳洲,普通话已经成为政府主要推广的儿童教育项目,超过3万间学校在今年开始推行中文学习项目。
中国有个成语是“入乡随俗”,许多留学生或者移民者,在到达另外一个文化圈以后,都不遗余力地试图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澳大利亚人,美国人,英国人…
但其实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持自己文化特质要比彻底接受另一个文化更加重要,文化独立性是一个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中国人早已不用为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卑。
许多移民曾经谈到自己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的经历,感觉自己无论怎样地学习当地习惯和文化,都没法完全被社会接受。
或许这个努力本身就是一个方向性错误,学习当地语言自然重要,但无论如何,一个人都无法完全抛弃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完全摒弃母文化,对自己进行彻底的西化,导致的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而这可能是在国外许多移民最后倍感孤独的根本原因。
墨尔本是个很好的例子,移民人口比例非常高,一家餐馆里,你会看见锡克教徒和阿拉伯穆斯林坐在一起笑呵呵地讨论谁家的头巾在夏天更凉快,伊朗人问韩国人鱿鱼怎么可以吃,英国人和荷兰人在讨论哪家天府火锅店更正宗,他们都接受了多元的文化,但更重要的,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阿拉伯人根据自己的日历庆祝新年,伊朗人喜欢赶到墨尔本北区买自己喜欢吃的面包,韩国人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交方式。
但很多中国人则期待着彻底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澳大利亚人,但这种努力根本没法成功,在没法融入主流社会后,又开始回归母文化,开始抱怨当地的歧视和排斥。
但是造成歧视或者负面评价的真正原因大多数都因为人们对于公、私界限理解的不明确,或是滥用“歧视”之名,给自己行方便。
2、没有边界感,滥用“种族歧视”字眼
中国人是在集体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这和西方社会盛行的个人主义文化大有不同。中国的集体文化并不是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是别人这么做,我也能这么做,别人能这么做,凭什么我不能这么做。
个人主义呢?强调的是,我不这样做,你也不这样做,为了达成一致,我们最好有一个契约,一旦这个契约达成,我们都共同遵守。
这一点文化上的不同,就造就了许多问题。
✦公交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澳大利亚的公共交通上,吃东西是允许的,但是要求是不能吃气味太大的东西。许多上班族或者是学生,都会在车上吃三明治或者汉堡什么的。因为当地人爱吃冷餐,所以不会留下什么气味。
有一次,我在火车上,看见几个中国游客从保温饭盒里拿出来了手抓羊肉,还冒着热气,其中一名中国游客有点尴尬,她说咱们还是注意点好,其他几名中国游客就说了:“他们能吃汉堡,我们就不能吃羊肉啦?有人管,这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别管它,我们吃。”
还有一次在去海边的电车上,几个中国游客在车上大谈特谈中国之好,澳大利亚之不好。还经常带着“洋鬼子”、“白佬”等侮辱性词汇.
还说中国女孩嫁给外国人,都不成体统、崇洋媚外,结果谈着谈着,他们开始义愤填膺地批判澳大利亚种族歧视,说当地人不尊重华人啦,中国人没地位啦。
等到一个人在车上接到国内的视频通话时,迎来了反转,开始说澳大利亚美轮美奂,风景秀丽,现在自己正打算去海边体会体会当地文化。
在公共场合对其他国家发起负面评论,发表歧视性讲话,又谴责另一个国家的人最自己不友好,换做任意一个国家的人,自然都不会开心,引起的敌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课堂上的讨论是另一个缩影,许多中国学生都会在课堂上拿中文讨论,然后把其他国家的同学隔绝出去。
但其实在澳大利亚不少留学生,英语都是第二语言,即便是磕磕巴巴的,他们都努力地把事情说清楚。
等到问道这些中国留学生的这种行为时,不少人面对老师的提醒还振振有词,“你们怎么老是点中国学生的名啊,这不是种族歧视是什么啊?”
合租是另一个棱镜了,一个名叫爱米同学的中国移民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曾和两个中国同学合租过一套三室一厅的别墅,三个人分租三间卧室,其他区域公用。两位同学渐渐地就开始违背约定,逃避打扫公用空间,不丢垃圾,乱放杂物。有时候他们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但对公共区域视而不见。
✦与此相反的是,有次去一个日本男生YUJI家,放假回国,航班时间差不多,约好先碰头,再一起打车去机场,分摊车费。
✦进了门,只见YUJI一边跪在地上把客厅地板擦得锃亮如新,一边拉开行李箱,顺手把几本书塞进去。他的行李箱乱得一塌糊涂,他不在乎,因为这是他自己的。而他会赶在度假前,把公共区域打扫干净,正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只能说一些中国人对公共边界没有概念,在这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自然会引发他人的不满,但一旦有人批评,中国人又立即拿起“排华”、“辱华”说事,可自己真的做好了吗?这对于许多华人来说,是个大问题。
刘勇
Aus摆渡人
澳洲雁
张凯航
如果是说历史的话,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友好。早在百年前澳洲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的时候,澳洲政府把登陆这片土地的居民划为四等,而亚洲人乃至清朝人被列为第四等人(最低等)。
在悉尼的Manly海滩上有一坐富有历史意义的隔离站(THE Quarantine Station),这座检查站在18世纪70年代就存在了,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关闭作为旅游景点)。当时这座检查站的主要功能是对所有登陆澳洲土地的人进行隔离检查,以防止携带严重传染病(如天花,牛痘)或其他疾病的人将这些疾病带入澳洲土地。因此Q station在澳洲的移民历史上至关重要,每一个移民澳洲的老一代都经历过进入Q Station检查的经历。
老一代的移民在海上漂泊了几天甚至几个月,千里迢迢进入澳洲领海,进入悉尼的海湾。他们望着对岸的悉尼市区,统一被送来了Manly海滩。
(摄于1919年的Q Station,挤满了登陆澳洲的移民,他们准备接受检查)
在等候进入移民站的过程中,已经患上传染病和有发热症状的人会被直接送往检查站上的医院。
而其余的人则需要上交行李,更换衣物,在岛上居住一到两个月进行观察。两个月后,确定没问题了,才能踏上澳洲入地。
在岛上生活期间,居民的饮食待遇相同,医疗待遇一样,但是住宿环境就大不相同了。
有权有钱有势的英联邦移民,可以享受小别墅的单间待遇。
其他国家的有钱有权人士,可以享受单间或双人间的待遇。
普通的移民,可以享受不超过四人间的待遇。
而亚洲人乃至中国人,只能6到八人挤一间宿舍,共用厕所和灶台。
摄于1930年的Quarantine Station俯瞰照
其中绿色圆圈部分供Level 1和Level 2的移民居住。
黄色圆圈部分为Level 3的移民居住。
红色圆圈部分,亚洲人,中国人的居住区域。而在他们居住区域的正前方,棕色区域,是墓地。那里埋着因为各种疾病在岛上死去的人。
蓝色部分为医院。
棕色部分则是岛上的公共区域(澡堂,饭堂,行李高温消毒区和深呼吸消毒区),深呼吸消毒就是当时的人觉得通过深呼吸一分钟可以净化肺部,排出病毒。
所以可想而知我们的先人受过了什么样的苦,遭受了什么样的不公正的待遇。
去年11月曾经去过这个移民站,但是后来手机还原了,所以照片都不见了。改天有机会重游故地,会再补上些照片的。
只能说以前的不友好是不屑,现在的不友好是害怕,含怕13亿人变富了,他们就不富有了。
部分资料来源
李锴熠
珈aaaa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2024 © Australia Property Report.
9 个回复
云石
赞同来自:
最近两年,舆论场上来自澳大利亚的对华“不和谐”声音很有点多:从总理特恩布尔的反华言论,到澳网公开赛使用某中国产矿泉水的狂喷,土澳无分朝野官民,尽有举国“反华”之意。
虽说舆论场上爆点的形成,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土澳对华之敌意和戒备,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而是长期存在,并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而相应的不断放大。
当然,要说的话,土澳对华心存敌意,本身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整个西方世界,从根子上讲,对华都存在这种情绪。但美欧至少还披着层温情面具,骂的同时,至少也会带着笼络乃至吹捧——真假且不论,但这两面手法还是做到位了的。
但土澳则不一样,它的反华情绪流露,可以说是赤裸裸不加掩饰的。甚至哪怕在其经资源型济高度依赖中国的情况下,依然不能阻挡一边从中国手里赚钱,一边嘴上对中国开炮。
为什么土澳的反华情结,在西方国家中如此的别具一格?
有人说这是土澳人粗鄙,乃流放罪犯之后代。这个话,怎么说呢,是罪犯之后不假,不过算起来,北美白人的祖先,也同样是在欧洲混成狗的下九流之后,档次也不比罪犯好太多;甚至英法本身,当年也是尊贵的罗马——拜占庭人眼中的蛮夷。所以这种出身鄙视链条,只不过是戏谑而已,开开玩笑无妨,当不得真。
土澳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华心态,其实另有原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澳人之所以如此,其实与澳大利亚本身的地缘环境直接相关。
首先是地缘格局。土澳可以说是所有白人西方国家中,与中国地缘关系最紧密的一个。首先在直线距离上,澳洲与中国的距离,就要比北美和欧洲近上许多。而且土澳与中国本土之间,又有东南亚板块作为纽带和跳板。这种情况下,中国影响力拓展至土澳,至少从地缘角度,远比拓展到欧洲、北美要容易的多。
这事儿搁在中国弱小,或者苦练内功的阶段,倒也问题不大。但随着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地缘影响力释放的力度也日趋加大,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的恐慌在所难免。
当然,如果澳大利亚实力够强,那也无所谓。但土澳地盘虽大,人口却只有2000多万,人口基数决定了,土澳虽则富裕,但实力绝对算不上强——用来恐吓下一般国家倒是足够,但面中国这种世界级地缘大国,无论从哪方面都显得不够看。
不过话又说回来,西方国家也不尽是大国强国,像欧洲,归入西方世界序列的小国就有一大堆;北美的加拿大,国情也跟澳大利亚差不多。但它们为何就没有像土澳那么极端呢?
这其实也是因为,土澳自身地缘格局太过孤立。加拿大身边,挨着一个大美国——有美国护着,没人敢打它的主意;欧洲小国虽然自身小,但总量多,再加上英法德这三哥二流土豪,大家一起抱团,力量照样大的吓死人。而土澳就不行了,孤零零的摆在南太平洋,周边相同文明体系、相同人种,可视作天然盟友的国家,只有一个比自己更弱的新西兰。这让它在面对中国影响力的南下时,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虽然澳大利亚可以通过政治上与美国以及欧洲结盟,来获得后者的安全保障。但美欧毕竟在地缘上与澳大利亚极端疏离,至于中国,地缘实力和影响力不逊于二者,与澳洲的地缘关系却更近。这意味着,一旦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澳大利亚的这些域外盟友,恐会因地缘上的相对疏离,而越来越不足以协助其“抵御”应对来自中国的持续增长得所谓“威胁”。
盟友有可能因地缘关系的原因而渐居下风,而土澳本身的实力有十分有限,与中国差之万里。这种情况下,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增强,就不可避免的被土澳人视作潜在威胁,心理上的恐慌以及衍生出的敌意,自然也比与中国地缘距离更远,自身整体更强的北美和欧洲板块西方国家民众要来的猛烈的多。
而且,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土澳人民在事涉领土、主权等方面时,心理上要更为敏感。
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与土澳特殊的自然禀赋以及自身国情密切相关。澳大利亚地域辽阔,全境陆域面积高达761万平方公里,居于全球第六位,且比位居第七的印度大了一倍还不止。单从面积来看的话,澳大利亚完全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资格。
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地域辽阔,但澳大利亚经济总量却并不是太高——总共只有1.2万亿美元(2016年数据),位居世界第十二位。虽然这个数字也同样漂亮,尤其是以人均来看,更算得上是顶级发达国家,但以面积来看的话,这个数字其实就很差劲了——毕竟面积上与它大致处于同一等级的中、美两国,都已迈入十万亿大关。
澳大利亚的单位面积GDP为何如此之低?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国土气候极端干旱,难以有效开发。如果澳洲可开发土地的比例能达到中美这种程度,那澳大利亚也不至于坐拥730万平方公里土地,却连个二流大国的江湖地位都勉勉强强。
只不过,这里有一个变数:土地可开发程度的高低,除了取决于于天然资质外,也与人类文明发展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与前者恒定不变不同,后面的这个条件是可变的,而且会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同步增长。
澳大利亚本身国力的发展,就是这种技术进步的最佳体现。当年澳大利亚初被发现之初,不过是个毫无价值的不毛之地,所以英国人将其殖民后,也基本上没有有效经营的打算,而仅仅是当做流放罪犯之地。但随着人类文明形态向机器化大工业的迈进,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逐渐显现出了价值;而科技的发展,更使得人类具备了对其开采和运输。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咸鱼翻身,靠贩卖资源,一跃成为资源土豪,从一个不入流的屌丝,成功挤进二流大国之列。
虽然现在,对这块干旱大漠的开发,依然主要局限于采矿业和少部分的农业。但随着人类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海水淡化、沙漠改造等前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旦这种技术进步突破了临界点,那么澳大利亚的这些干旱国土,就会出现大规模工农业开发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还会随着自然环境改造技术的不断成熟而不断提高。
可以想象,7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怕就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能够进行大规模工农业开发,其所释放的潜力也将是十分惊人的!凭着这份天然资质,澳大利亚完全有可能成长为新的超级大国!
当然,这些只是畅想而已。现在的人类科技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但是从趋势上看,随着科技的发展,澳洲的这种开发价值提升似乎又是势在必然——无非是程度高于低、时间早与晚的问题。
这对土澳人民来说,本来是个大好事。但欣喜之下,也有隐忧:
首先,澳大利亚现在的国力相对较弱。如果澳洲本身价值有限,那外部势力未必会对它特别上心;但以它二流末大国的综合国力,却守着这么一片极具潜力的大陆,这等于是一个巨大的金元宝,搁在一个小孩子手上——这就意味着风险!
当然,风险不风险,也得看对象是谁。当面对印尼之类本身体量较小,现实国力也十分孱弱的三流货色时,澳大利亚尚有能力和信心抵御;可如果中国影响力拓展至此,澳大利亚再想抵御,就十分艰难了。
其次,澳大利亚人口太过稀少。澳洲全境人口不过2300万,而且由于已进入发达国家序列,所以出生率也算不上高。
这就有了麻烦:如果有十分强大的外来势力觊觎,以土澳之力,严重缺乏抵御之能——而中国,无论从综合国力、地缘关系,以及政治制度来看,都符合土澳人民心中的强大外来威胁标准。如果让这样一个强大且高度集权的国家,将影响力深度渗透进澳大利亚,现有的土澳人民必然会被边缘化。
而退一步说,在土澳开发价值凸显后,就算外部势力不强行进入,但在资本的驱使下,土澳自身也会有大规模开发的需求。由于土澳自身人口数量和增长率有限,免不了会有大量人口流入——而无论从哪方面看,这种人口流入,都会是以东亚黄种人为主。
作为一个白人占绝对主体的西方文明国家,土澳人自然要确保自身人文特质和文明主导性。大量黄种人的进入,本身就是对土澳白种人的一种巨大威胁。
再退一步说,如果这种引入的外来黄种人,背后缺乏强大势力支撑,而呈现出孱弱甚至一盘散沙之态,那么虽然澳洲人种多元化不可避免,但土澳白人依然可以凭借地主优势,确保自身依然处于社会结构金字塔的顶端——别说像美国白人那样居于社会中高层了;他们甚至可以像海湾阿拉伯土豪国那样,连公民权乃至居民权都不用给,简单雇佣一帮廉价劳动力给自己干活,干完就打发他们走就完了。但如果这些外来黄种人背后,有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多的国家和文明体系,那土澳还想玩这手,就基本上不大可能了。一旦这些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并落地生根,依托他们本身的人口规模优势以及外部的强势文明支撑,他们就存在喧宾夺主,成为澳洲新主人的可能——当年白人将毛利人边缘化的历史,就有可能再度重演。
考虑到澳洲全境不过2300万人,却有着730万的广袤疆土,就算外来人口不抢白人的现有生存空间,但在新开辟空间的争夺上,他们势必会占到明显优势。再考虑到澳洲现有生存空间其实十分狭窄,新开辟空间在量级也势必会对旧空间形成碾压。那么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澳洲的主流人种及文明形态,的确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这自然是土澳白人难以接受的。他们当然希望澳洲有一天能充分开发,但他们绝不能接受自己对澳洲主导权的易主。而中国,由于地缘关系的接近、综合国力的强大以及人种、文明形态的迥异,在土澳白人眼中成为最有可能对自己未来产生威胁的对手。这种情况下,土澳白人在心理上对中国的恐慌和敌视,也就难以避免了。
那么,对于土澳白人的这种心态,中国该如何应对呢?中国有没有办法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同时,改变土澳人的这种态度?
答案当然是有的。而且非常简单。关于这一点,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君,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1803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君海外风云系列原创文章。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郭果
赞同来自:
前几天,澳洲微报报道了一个澳大利亚记者去中国上海采访的新闻。问道一名上海市民对澳大利亚的看法时,他说,他们(指澳大利亚人)可能有点种族歧视的味道。普通市民对澳大利亚的理解真的对吗?对华人的歧视真的存在吗?
1、歪果仁真的歧视中国人吗?
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崛起,澳大利亚对华人的关注程度一直在上升。我在墨尔本大学就读国际关系专业,其中“全球化下崛起的中国”,“崛起的亚洲”,都是非常热门的专业课程,无论是本地学生或者是老师都对中国议题非常感兴趣。
在一节课上,老师曾抛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
21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究竟该选美国当盟友还是中国当盟友。当地大多数同学都投票选中国,因为在他们理解里,相比起美国,中国是一个对外更友好,更有亲和力的国家。
当然,我身处的高校环境,很可能给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造成偏见。我能说的只是,受过教育的年轻澳大利亚人,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是相对友好的。
去年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曾出现过反华标语,事后学校立马作出回应,清理了反华标语,并立即发表声明,表示对校园内发生的歧视事件零容忍,并且委婉地表达了对于中国学生的歉意。
不少得知此事的国外同学,还表达了对于此事的愤怒,并且坚定地和中国同学站在一起,反对校园歧视。
不只是国际关系专业,在澳洲高校里,商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中国学生的比例能占到全体学生总数的80%以上。
一位教育专业的教授曾经说:“看看我们的教育类排名,全球前十,再看看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中国人。我们的专业能保持这样的成绩,中国学生是主力军,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学校和专业才欣欣向荣。”
除了高校以外,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更是渗透到了幼儿教育。在澳洲,普通话已经成为政府主要推广的儿童教育项目,超过3万间学校在今年开始推行中文学习项目。
中国有个成语是“入乡随俗”,许多留学生或者移民者,在到达另外一个文化圈以后,都不遗余力地试图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澳大利亚人,美国人,英国人…
但其实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持自己文化特质要比彻底接受另一个文化更加重要,文化独立性是一个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中国人早已不用为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卑。
许多移民曾经谈到自己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的经历,感觉自己无论怎样地学习当地习惯和文化,都没法完全被社会接受。
或许这个努力本身就是一个方向性错误,学习当地语言自然重要,但无论如何,一个人都无法完全抛弃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完全摒弃母文化,对自己进行彻底的西化,导致的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而这可能是在国外许多移民最后倍感孤独的根本原因。
墨尔本是个很好的例子,移民人口比例非常高,一家餐馆里,你会看见锡克教徒和阿拉伯穆斯林坐在一起笑呵呵地讨论谁家的头巾在夏天更凉快,伊朗人问韩国人鱿鱼怎么可以吃,英国人和荷兰人在讨论哪家天府火锅店更正宗,他们都接受了多元的文化,但更重要的,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阿拉伯人根据自己的日历庆祝新年,伊朗人喜欢赶到墨尔本北区买自己喜欢吃的面包,韩国人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交方式。
但很多中国人则期待着彻底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澳大利亚人,但这种努力根本没法成功,在没法融入主流社会后,又开始回归母文化,开始抱怨当地的歧视和排斥。
但是造成歧视或者负面评价的真正原因大多数都因为人们对于公、私界限理解的不明确,或是滥用“歧视”之名,给自己行方便。
2、没有边界感,滥用“种族歧视”字眼
中国人是在集体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这和西方社会盛行的个人主义文化大有不同。中国的集体文化并不是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是别人这么做,我也能这么做,别人能这么做,凭什么我不能这么做。
个人主义呢?强调的是,我不这样做,你也不这样做,为了达成一致,我们最好有一个契约,一旦这个契约达成,我们都共同遵守。
这一点文化上的不同,就造就了许多问题。
✦公交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澳大利亚的公共交通上,吃东西是允许的,但是要求是不能吃气味太大的东西。许多上班族或者是学生,都会在车上吃三明治或者汉堡什么的。因为当地人爱吃冷餐,所以不会留下什么气味。
有一次,我在火车上,看见几个中国游客从保温饭盒里拿出来了手抓羊肉,还冒着热气,其中一名中国游客有点尴尬,她说咱们还是注意点好,其他几名中国游客就说了:“他们能吃汉堡,我们就不能吃羊肉啦?有人管,这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别管它,我们吃。”
还有一次在去海边的电车上,几个中国游客在车上大谈特谈中国之好,澳大利亚之不好。还经常带着“洋鬼子”、“白佬”等侮辱性词汇.
还说中国女孩嫁给外国人,都不成体统、崇洋媚外,结果谈着谈着,他们开始义愤填膺地批判澳大利亚种族歧视,说当地人不尊重华人啦,中国人没地位啦。
等到一个人在车上接到国内的视频通话时,迎来了反转,开始说澳大利亚美轮美奂,风景秀丽,现在自己正打算去海边体会体会当地文化。
在公共场合对其他国家发起负面评论,发表歧视性讲话,又谴责另一个国家的人最自己不友好,换做任意一个国家的人,自然都不会开心,引起的敌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课堂上的讨论是另一个缩影,许多中国学生都会在课堂上拿中文讨论,然后把其他国家的同学隔绝出去。
但其实在澳大利亚不少留学生,英语都是第二语言,即便是磕磕巴巴的,他们都努力地把事情说清楚。
等到问道这些中国留学生的这种行为时,不少人面对老师的提醒还振振有词,“你们怎么老是点中国学生的名啊,这不是种族歧视是什么啊?”
合租是另一个棱镜了,一个名叫爱米同学的中国移民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曾和两个中国同学合租过一套三室一厅的别墅,三个人分租三间卧室,其他区域公用。两位同学渐渐地就开始违背约定,逃避打扫公用空间,不丢垃圾,乱放杂物。有时候他们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但对公共区域视而不见。
✦与此相反的是,有次去一个日本男生YUJI家,放假回国,航班时间差不多,约好先碰头,再一起打车去机场,分摊车费。
✦进了门,只见YUJI一边跪在地上把客厅地板擦得锃亮如新,一边拉开行李箱,顺手把几本书塞进去。他的行李箱乱得一塌糊涂,他不在乎,因为这是他自己的。而他会赶在度假前,把公共区域打扫干净,正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只能说一些中国人对公共边界没有概念,在这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自然会引发他人的不满,但一旦有人批评,中国人又立即拿起“排华”、“辱华”说事,可自己真的做好了吗?这对于许多华人来说,是个大问题。
刘勇
赞同来自:
Aus摆渡人
赞同来自:
澳洲雁
赞同来自:
张凯航
赞同来自:
如果是说历史的话,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友好。早在百年前澳洲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的时候,澳洲政府把登陆这片土地的居民划为四等,而亚洲人乃至清朝人被列为第四等人(最低等)。
在悉尼的Manly海滩上有一坐富有历史意义的隔离站(THE Quarantine Station),这座检查站在18世纪70年代就存在了,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关闭作为旅游景点)。当时这座检查站的主要功能是对所有登陆澳洲土地的人进行隔离检查,以防止携带严重传染病(如天花,牛痘)或其他疾病的人将这些疾病带入澳洲土地。因此Q station在澳洲的移民历史上至关重要,每一个移民澳洲的老一代都经历过进入Q Station检查的经历。
老一代的移民在海上漂泊了几天甚至几个月,千里迢迢进入澳洲领海,进入悉尼的海湾。他们望着对岸的悉尼市区,统一被送来了Manly海滩。
(摄于1919年的Q Station,挤满了登陆澳洲的移民,他们准备接受检查)
在等候进入移民站的过程中,已经患上传染病和有发热症状的人会被直接送往检查站上的医院。
而其余的人则需要上交行李,更换衣物,在岛上居住一到两个月进行观察。两个月后,确定没问题了,才能踏上澳洲入地。
在岛上生活期间,居民的饮食待遇相同,医疗待遇一样,但是住宿环境就大不相同了。
有权有钱有势的英联邦移民,可以享受小别墅的单间待遇。
其他国家的有钱有权人士,可以享受单间或双人间的待遇。
普通的移民,可以享受不超过四人间的待遇。
而亚洲人乃至中国人,只能6到八人挤一间宿舍,共用厕所和灶台。
摄于1930年的Quarantine Station俯瞰照
其中绿色圆圈部分供Level 1和Level 2的移民居住。
黄色圆圈部分为Level 3的移民居住。
红色圆圈部分,亚洲人,中国人的居住区域。而在他们居住区域的正前方,棕色区域,是墓地。那里埋着因为各种疾病在岛上死去的人。
蓝色部分为医院。
棕色部分则是岛上的公共区域(澡堂,饭堂,行李高温消毒区和深呼吸消毒区),深呼吸消毒就是当时的人觉得通过深呼吸一分钟可以净化肺部,排出病毒。
所以可想而知我们的先人受过了什么样的苦,遭受了什么样的不公正的待遇。
去年11月曾经去过这个移民站,但是后来手机还原了,所以照片都不见了。改天有机会重游故地,会再补上些照片的。
只能说以前的不友好是不屑,现在的不友好是害怕,含怕13亿人变富了,他们就不富有了。
部分资料来源
Home李锴熠
赞同来自:
珈aaaa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