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留澳学生仅被视为“摇钱树”,且并不被“待见”?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有报道称,外国留学生已经占到了澳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国。然而,澳政府和各个大学却并没有把中国留学生当作澳大利亚未来的伙伴和朋友来看待,他们仅仅把中国留学生当作“摇钱树”(即“重要的收入来源”)。


  对于澳政府将中国留学生比作“摇钱树”的轻蔑态度,澳媒甚是气愤,并给予了狠批。澳媒认为“中国留学生和本地学生都将成为两国未来的政界或商界精英。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了解,那将会是澳大利亚的损失,所以澳政府应该努力让中国留学生更加了解这个国家。”


  澳政府及各大学经常把“中国留学生根本不了解澳洲,也不愿意主动与当地学生互动”的话语挂在嘴边,这种地域“歧视”或多或少对中国留学生日常的交际产生了影响。有客观评论认为:澳政府说的这一现象,其实与澳大利亚的国际教育制度有着广泛的战略缺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赴澳留学大多主攻商科类专业,而这些专业的留学生根本无法过多了解澳洲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再加上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形成封闭的小圈子,也就是“抱团”。他们更愿意与自己语言生活习惯相似的人一起生活学习,从而忽略了应该尽快融入当地的社会及社交圈。


  而这种“抱团”的做法,不但不利于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留学当地人文的了解,还会导致与本土学生留学生之间的巨大隔阂。甚至有看不惯的当地学生会发问:真搞不懂,如果喜欢和中国人一起玩、吃中国菜、唱中国的流行歌曲、看中国的电视,那为什么要出国?留在中国不是更加方便吗?


  虽然中国留学生与澳当地学生在性格、喜好等方面略有偏差,但这些都远不足以令澳政府及各大学“不待见”啊!而被喻为“摇钱树”是怎么回事?索性找来度娘,先从中国留学生在澳留学的现状搜起。


  很快,一则名为“中国留学生在澳洲的奢靡生活”热帖显现出来(虽然不是新帖,但是可以反映当下中国留学生的留学风气)。热帖中爆料了各种“富豪”留学生的败家生活。什么满眼都是LV包包;什么第一年买奔驰,第二年换宝马;什么一夜豪赌输了50万等等。如果说这些都是出自于非官即富家庭孩子之手,那某学生为买LV包包,不惜去卖淫又是怎么回事?

已邀请:

TheAmazingSeb

赞同来自:

谢邀.
我觉得澳政府说得挺对啊...

可以打包票,悉尼1000个中国留学生里面,深入内陆了解澳洲风土人情(自驾/乘飞机去爱丽丝泉跟乌鲁鲁岩石除外,那属于正常旅游)的人不超过50个.
我曾经搭乘conuntrylink小火车去过MOSS VALE跟Mittagong,期间火车上查票的警察都会一改往日的严肃神情跟你唠嗑.我也在火车上碰到过两个当地白人酒鬼,聊了会天后他们拉我去酒吧喝啤酒,期间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会英语真好,能出来到处玩,不像我碰到过很多Hurstville的中国人,他们不会说英语,Hurstville就是中国人的麦加".

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是需要成本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不花上大把时间,光嘴上喊喊"I love Aussie"啥用也没有.

对于"摇钱树"的观点,我并不反对.以UNSW为例,来自印尼跟中国的留学生每年为学校贡献了数十亿澳元的收入,不过咱们别忘了,当地学生的学费跟国际学生是差不离的.你交钱学知识拿文凭,校方收钱招老师教授提升水平跟名声,再正常不过了.本质上,西方教育里的学生就是"摇钱树",不然老师们吃什么?喝西北风么?
就文凭含金量来说,我Linkedin上加过加入麦肯锡工作的当地华人校友,身边也有毕业拿微软Offer的IT学生,自己也靠相关经历进过咨询公司实习.最重要的还是你的能力,面试官让你说两句就知道你几斤几两了.

抱歉后半部分有点跑题.

留学生们别抱团了,多出来走走.

Live a life in Aussie style.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谢邀。
说实话,这也很好理解,现如今教育在澳洲已经变成一种产业,每年为澳洲带来几百亿的收入;而现如今,在澳洲本地经济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本地年轻人就业压力增大,留澳毕业生也要加入求职大军分一杯羹,再加上一些负面的新闻和相互的不了解,留澳学生不被待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解决的办法也正如 @TheAmazingSeb 所说的,别只在留学生的圈子里社交,其实大部分aussie是很率真的,澳洲那么大,多出去看看...

无话可说

赞同来自:

这是事实。
澳洲人或许觉得留学生来澳洲是因为真的被澳洲吸引 想了解这个国家 但其实很多国人都只是因为录取条件低(foudation 和高中)以及逃避高考才来的...
我指under18。
被这样说并不奇怪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