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Zhu Owen
赞同来自:
匿名用户
豌豆射手孟德尔
澳大利亚孤悬海外,中国人总有一种故土难离的思想,及时去航海也是沿着海岸线走,偶尔有一个因为风暴或者其他因素远离了海岸线的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更加坚定了当时的航海者们不去远海。
再说古代中国人是看不上任何中国之外,或者说中原之外的土地的,即使有人发现了澳大利亚,也不会把这种地理大发现一样的事情当做什么大事,那个人心里所想大概就是,原来海外还有这么一块地方,人做兽语,果然是未开化的蛮夷之辈。
而且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并不支持航海者去对海外进行探索,之前所说那个可能发现了澳洲的人,也没机会将发现了这么一块飞地的事情上报,就算上报了也不会引起重视。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2024 © Australia Property Report.
3 个回复
Zhu Owen
赞同来自: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今天的澳洲北部,也只有达尔文市有零星人口分布,澳洲的人口大部分在东部沿海大分水岭东侧和Melbourne、Perth之中。在殖民者到来前,澳洲北部的沿岸沼泽中有喜攻击人类的鳄鱼,毒蛙等等,即使是靠近澳洲的印尼群岛土著,历史上也很少有到达澳洲北部并长期定居的记载。当地土著居民,主要分布在托雷斯海峡两侧,其祖先更多来自大洋洲而非亚洲本土。
Fig 1. 2011年的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
还有就是中国人的航海路线,基本还是为了沟通原本由丝绸之路沟通的那些地区,中国自唐怛罗斯战败以后,对西域陆上丝路的据点控制力越来越弱,至蒙古人崛起,陆上丝路基本已经退出中原汉人的视野了。因此中国的船队跨越马六甲海峡后基本上是「一路向西」的,是为了找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虽然这些老朋友基本已经伊斯兰化了。郑和本人信仰回教,航线各地土著通商后迅速被伊斯兰化,也是一个证据。中国人没有花费万千财力去一个蛮荒之地「展示大国风采」的习惯。
与西方大航海时代探险家式的航海不同,中国官方航海是相当消耗财力的,因此路线选择也十分保守。而且庞大的船队,需要补给量很大,也只能贴着海岸线找补给。明代很多文人都是在反对大规模航海,认为劳民伤财。可见其实那时候航海很难产生正面社会效应,以至于当时的社会舆论也评价不高。这大概类似于甲午战争时期,清帝国花巨资建造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庞大舰队,其实不堪一击一样,都是农业社会在中央集权下昙花一现的工程,和制度完善的工业国家长期持续的工程有着本质不同。
Fig.2 世界洋流图
然后,就是洋流和风向问题,古代中国的航海似乎动力严重不足,要么就是鉴真和尚「票友」性质的航海,被洋流吹散了4、5次,才借由「黑潮」登陆隔壁的日本。要么就是郑和这种官方的宝船,体形庞大,承载量很大。虽然造船技术很先进,但是蒸汽机发明之前,带动如此庞大且华而不实的宝船前进,也只能靠洋流和风向。Fig 2. 里可以看到,郑和主要行经的是印度洋,印度洋环流是可以随季节变换方向,是郑和船队天然的动力。而洋流在赤道两侧的方向是相反的,这对郑和的官方庞大船队来说是很要命的,会把船队带到毫无补给的大洋中心。所以郑和当时应该不可能主动跨越赤道,最多也就是在赤道附近的爪哇或者东非顺着沿岸洋流航行。所以不排除中国有个别私人船只到达过澳洲,但是官方或者大规模船队很难到达澳洲。
西方的探险式航行,一般都是轻舟快船,最重的不过是红衣大炮,而且当时西方的火炮已经比中国的轻便很多了。加上大量黑奴提供人力,以及后来蒸汽机的发明。因此其航路比同时期中国的航路灵活多了。
豌豆射手孟德尔
赞同来自:
澳大利亚孤悬海外,中国人总有一种故土难离的思想,及时去航海也是沿着海岸线走,偶尔有一个因为风暴或者其他因素远离了海岸线的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更加坚定了当时的航海者们不去远海。
再说古代中国人是看不上任何中国之外,或者说中原之外的土地的,即使有人发现了澳大利亚,也不会把这种地理大发现一样的事情当做什么大事,那个人心里所想大概就是,原来海外还有这么一块地方,人做兽语,果然是未开化的蛮夷之辈。
而且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并不支持航海者去对海外进行探索,之前所说那个可能发现了澳洲的人,也没机会将发现了这么一块飞地的事情上报,就算上报了也不会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