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大学真的很水吗?

在澳微帮上经常看到黑澳洲大学的,此问题因此而来。

注:仅讨论八大校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学,不包含野鸡大学。
已邀请: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其实没必要担心有人说水。名企对于澳洲顶尖大学的毕业生都是很欢迎的。不会因为你是澳洲大学毕业就拒了你。
你可以去全球最大的职场人士网站LinkedIn (领英) 上看看具体澳洲大学的毕业生是什么情况。
以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为例,这两所大学校友在香港的分布情况如下:
悉尼大学(截图只显示了聘用最多的前几个公司,完整的可以自己去领英找):
墨尔本大学(截图只显示了聘用最多的前几个公司,完整的可以自己去领英找):
可以看到,这两个学校校友所在的前几位的公司包括国际一线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JP摩根、花旗、美林、瑞银、德银等);四大(PwC、Deloitte 、EY、KPMG);大型跨国商业银行(HSBC汇丰、Citi、ANZ等);也有在大学如香港大学工作的。(完整的统计结果可以自己去领英找,我上面提到的和没提到的都有不少。国内方面,除了金融和四大还有很多去技术类公司如IBM、华为、百度、西门子、联想、甲骨文、思科等)
这说明什么呢?最难进的公司都招收了很多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的毕业生,这些普通人不容易进入的大公司都如此,你还担心什么呢?那些说水的,实际上都是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人凭个人主观感受想当然说的,都没有足够且客观的数据支撑。
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唯一的西方国家(如果把新西兰忽略的话),同时也是亚太地区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人均GDP6万4美元,位居世界第五位),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亚太的分区有很多高层都是澳洲人,也是澳洲顶尖大学毕业的,所以澳洲顶尖大学的学习经历在亚太地区绝对是混得开的。
还有,谁说中国的好学生都不会去澳洲的?
下面几个中国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以澳洲的墨尔本大学为例,我截了下图:
1.北京大学(截图来自《北京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北大2014年一届去墨尔本大学的有11人;
2.清华大学(截图来自《清华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清华2014年一届去墨尔本大学的有8人;
3.复旦大学(截图来自《复旦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复旦2014年一届去墨尔本大学的有18人,去悉尼大学的有11人;
4.浙江大学(截图来自《浙江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浙大2014年一届去墨尔本大学的有12人;

最新补充:
我们再具体看墨尔本大学的学生去具体的一个公司的情况,就以金融行业里面竞争最激烈的一类公司——投资银行中排名全世界第一的高盛(Goldman Sachs)为例,数据来源还是世界公认的最大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
众所周知,投资银行的进入门槛可以说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一类,尤其是像高盛这样最顶级的投行更是如此,投行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往往都有一个target schools list来参考,如果毕业的学校不是在list里面的话那么连简历关都通过不了。
在国内一般投行最认可的四个学校分别是北京上海最顶尖的top2,也就是俗称的“清北复交”,这个称号最早就是起源于投行的准入门槛,后来被滥用到了其他领域成了中国顶尖大学的代名词。
下面我们看看Linkedin上面清北复交外加浙大、人大、南大、中科大、香港大学的在高盛的校友人数情况,并与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做对比。
北京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125个:

清华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104个:

香港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90个:

复旦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69个:

上海交通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44个:



浙江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38个:

中国人民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18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28个:

南京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21个:

那么我们再来看澳洲的墨大和悉大的情况,

墨尔本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96个:


悉尼大学进入过高盛的校友有82个:

综上,我们可以排个序,以各个大学进入高盛这个全世界第一的大投行的校友人数情况来看,排序是这样的:
北大>清华>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悉尼大学>复旦>上交>浙大>中科大>南大>人大
从具体数量来看,清华、墨大、港大人数相近,都在100上下10人区间

一目了然了,澳洲大学都很渣很水吗?如果是,那高盛的HR为什么要从澳洲的墨大招数量和清华、港大人数差不多的毕业生?全世界都公认的各大大学排名榜单(THE/QS/ARWU/U.S.NEWS)上墨大和清北港也没有什么差距,国际顶级公司招聘员工的时候也是类似的情况,为什么到了有些人口中澳洲的大学就都变得一无是处了呢?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那些说水的同学,我认为你如果考不到全系第一就没资格说这话。
如果你觉得课程太简单对你来说小菜一碟,我相信你考到全系第一不是问题,当你得到第一时,不仅有全额奖学金,导师也会直接推荐你去美国牛校读PHD。如果你不想读PHD,澳洲各大公司也会抢着要你,再加上澳洲的福利和环境,你的生活质量不会比在英国美国差到哪里去。

  所以,加油吧,我看好你哦。

Martin Jacques 马丁·雅克 墨尔本大学演讲 中国的崛起—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yMDUzNzIw.html?from=s1.8-1-1.2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看不下去澳微帮现在的风气,花了两小时写写我的感受,大家可以留言讨论,乱黑就没必要了,虽然我也不在乎。

我在anu读硕,放假期间在国内一中等券商ibd实习,之前也在深圳四大实习过,感觉这里的hr完全不会因为你是澳洲大学毕业而有偏见,特别是墨尔本和anu,我也认识很多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在anu(清华、浙大、上财、央财)

然后重点来了,我想谈谈大家关注的门槛问题:

很多人以入学门槛来说事,先说结论,门槛就是扯淡,因为这个世界压根就没有公平的事情存在过。我高考在江西,从初中开始想去北大,除了读书啥都没做过,连吃饭都要控制时间,全省理科20w考生,最后考了600名,按比例算前0.3%,可是我们报志愿时才知道,北大在我们省理科20万考生tm一共招15人(一批次),连北京四中一个班去清北的人数都不到,呵呵,总之很负责任的说,只要你还活在地球,在低层次圈子里混就天生决定了你很大概率得不到优秀的资源,在大学也经历了很多事证明这一点,这里不多说。

问题来了,北大在北京、香港、海外的入学门槛比起江西的入学门槛很水,那我能说北大水吗?澳洲也一样,澳洲能去anu、悉尼、墨尔本的本地人基本是top级别,人家刚开始承认高考,给你面子放低门槛在中国招人(部分专业卡一本,部分要求更高),给你top级别的老师和教育设施,毕业之后给移民的机会,能直接给2年工作签证,回国工作也不差,仁至义尽了。现在倒好,大家开始说“你们门槛太低,太水,人家不管工作认可度,不管移民机会和生活质量,就要跑去竞争压力大的地方去”,呵呵,当年江西一本率5%,上海大学分数线比江西一本线高50多分,而我到了上海亲戚家才知道这所大学的本地录取情况(前景挺不错的大学,没有黑的意思)。你们牛逼不想水,全去北大清华,最好再加点挑战从内陆考(如江西理科不算自主提前,普通考生一批次去北大清华大概招30多人,从20w学生排名,top0.015%),也别去哈佛麻省了,比起这竞争程度都是渣渣,反正就想竞争大对吧

还有,有人会说其他国家大学门槛高,excuse me? 我只举例,我一朋友东北财经(学校不错,可惜双非)78分+cfa1(不知道认不认)去了曼切斯特大学发展金融专业(要求双非75以上),他室友83去了爱丁堡碳金融,美国更不用说,很少关心学校是不是211,双非去名校的也挺多,(还不算上约翰霍普金斯金融专业、哥伦比亚统计专业),怎么anu要求双非85,墨尔本要求90就不行了呢?人家大学努力读书把加权弄的还行,还不准别人翻身?还有说去美国得考gmat,gre,你们知道这个相当于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只有北美两个国家的大学强制要求,凭什么其他国家一定要认可?事实上强制要求考g的大学除北美基本没有,所以不认可美国研究生考试的国家乃至大学都水?英国、日本、新加坡绝大部分项目也不强制要求考g,所以大家都水?

顺便一说,我校优秀的人很少担心求职达不到门槛。
即使是顶级外资投行也有一些牛逼的学姐学长去了香港的office,母校给予的平台已经足够,与其有着时间纠结不如全方位的提升自己,你要明白在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体系中,学校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其他部分哪一项你能做到极致都很牛逼,如专业素质(最好有各种资格证或成果来证明)、实习、社交圈、VIP(家境)、心态、甚至是你不要脸的去尝试抓住机会的能力等。

当然也不用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国内两种键盘侠多。一是疯狂吹嘘自己,仿佛自己天赋异禀,天之骄子,其实绝大部分人生下来IQ EQ方差不会太大,因为天生所处圈子的就有很大不同,不同的圈子给予他们更大的概率接触到成功,之后还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了,没必要。还一种是通过贬低他人而抬高自己,他们没那么在乎你,只是在网络上通过黑他人安抚在现实生活中被打击的内心,若被这种人左右,不值得。


最后一提,适当保持自我,开心就好。以上。

———————————————————————————————————————————

补充:
我白天看注会看到头疼,还要回复一些负反馈评论,和各类孩子讲道理,你们看的爽,但我没空回呀。针对部分孩子,写个补充,大家看看就好。

我只是举几个例子侧面说明一下世界上永远没有公平的事,支持澳洲留学。一些小孩回复的关注点就在“山东高考比江西还难,那我们不用活了?”,“北京四中今年去清北一个班貌似没到15人?”,“XX地方学生素质高,在大学成绩一样好。”。你们说明这个有屁用?能不能再偏点?因为我喜欢琢磨一些行业的游戏规则,开始了解这个世界啥水不深?大致你们的出路——高考、保研、考研(初试、复试、调剂)、留学、找工作、考公务员、升迁,小到你们去菜市场买个菜,哪个不是懂得游戏规则者或高层次圈子有优势, 都多大了还局限在高考上?啥想让我具体说明一下?请吃饭可以说,网上不告诉你们,我就举一个高考例子,一些人就高潮了,我把这些都说一遍既得利益者们不得爆炸?还有人说用规则等于让我们违法?呵呵,能站在法律道德框架内做的操作不要太多。经历了些事,我只能说这些心得是 我总结多次尝试(失败居多)+喜欢和不同环境的人交流 得出来的个人看法,如果不信看看就好。

最后一提,之后只回复 正能量的反馈讨论、询问建议顺便交个朋友之类,两种评论。别扣细节或者黑,开心就好,我没空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来源:澳微帮链接:如果不是为了移民,为什么要去澳洲留学呢?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