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一课:教会孩子买房
文 / James Tong
每一个华人父母,总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出人头地”。
于是,我们会安排孩子从小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游泳、舞蹈、钢琴、奥数;为了他们能上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我们会“孟母三迁”。
可是,对于孩子们长大后的目标,其实我们是模糊的,所谓的“出人头地”,最后很可能只是找一份安稳高薪的工作。在目前来说,指的是律师、医生、IT、投行...
而要把孩子尽量推上工作轨道,我们又通常是见步行步,没有的固定方向。孩子们除了要有过人的IQ和EQ在竞争中取性,还要看他们能否遇见贵人、或朋友,在合适的时间带来珍贵的机缘和运气。所以,如何培养孩子、传授什么技能给孩子,是艰辛而且没把握的任务,我们并没有什么心得和理念值得让孩子再传给他们的下一代。
而本周有个刷屏消息,无疑是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总部在瑞士的国际清算银行BIS有三位研究员Gregory Sutton, Dubravko Mihaljek 和Agne Subelyte,最近把全球47个国家的房价做了一个统计,用来研究各国利率变动与房价的关系,澳洲表现非常优秀:在过去55年中(1961-2016),房价上升了65.56倍,而且在全球47个国家中,过去的几十年房价持续上升最久、也最稳健的国家。相比较之下,美国是在过去47年中,房价上升了13.32倍。
这个消息虽然是值得我们身为澳洲人而自豪,但也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这里比较两组数据:
在1970年,澳洲人的平均週薪只有$80,到了2016年,上升到$1,200,增长了15倍。
悉尼的房子,1970年的中位价是$18,700,到了2016年是$1,124,000,增长了59.1倍。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教会孩子多少技能、无论我们“孟母三迁”多么累,无论他们长大找到什么职业,如果他们不是属于金字塔顶端的精英,如果他们没买房,日子都是难以过得自在安稳的。
一直以来,我们会有一些美好的想象,希望能培养孩子成为硕士、博士,留学美国哈佛、或者英国剑桥,要不就是创业成为商业巨子。 但是,我们也知道,对于大部份家庭来说,实现的机会并不大。
反而教会孩子买房,可能才是我们身边最切实可行的方案。
房屋的可负担性问题,其实并不是我们这一代独有的问题,1970年的时候,澳洲人申请房贷比现在难得多,你要先成为银行的长期客户,首付要40%,利率是7.25%,所以,买房一点也不容易。但如果一直没有买,那么现在当然也是难。
在中国,领导人的话是非常给力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在澳洲,我们却不太可能等待政府来关怀,即使政府有心改变房产制度,也没有强大的国企“多主体、多渠道”地执行。所以每个人能做到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和善用市场规则。
要买房子,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一些我们从上一代接受下来,并且已经习以为常的概念。
比如:“年轻时一定不要负债,要多储蓄”
或者:“不要为房子打工”、“不要让房子绑架你的人生”
想深一层,如果银行不借贷,那么大部份人都是买不起房的,而银行能借贷,看的是信用。如果一个人从来不负债,怎么知道你有信用呢?
只要你年轻时定下目标,你就会知道,你不是在为钱而工作,而是为自己的信用而工作。
买房子,一般的经验是开始三、五年是最难的,但你并不会被房子绑架,而会变成:你为房子打五年工,然后它为你打下半辈子的工。
买房子,一定要了解政府的规划,一定要了解未来30年,你所在城市的发展蓝图,有什么比这更能令你爱上自己的城市呢?
当然,买房子的过程,还是有不少东西要学的,但好处是,这个知识门槛并不太高,并不需要太多的天赋,它是大多数人都可以达到的。
作者:James Tong
澳房汇出版人,澳中第一产业理事会主席